在智能建造浪潮席卷行业、建筑全生命周期数据割裂与技术落地难题凸显的背景下,2025年10月27日上午8:30,“数字孪生驱动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研究”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在建筑与规划学院308会议室顺利举行。长春建筑学院校长任玉珊、副校长孟祥萍,科研处处长张纪尧,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管理学院院长、科研副院长、专业负责人参加会议。本次研讨会以“需求驱动场景,场景融合学科——建筑、土木与管理的协同路径”为主题,汇聚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学院、管理学院三大院系核心力量,共探跨学科协同创新之路,为破解智能建造行业痛点奠定基础。

开篇破题:直击行业痛点,明确会议核心价值
研讨会伊始,张纪尧处长对会议背景与流程进行简要介绍,迅速将现场焦点聚焦于智能建造领域的关键矛盾。随后,孟祥萍副校长阐述会议目标与意义,以两个直击行业痛点的问题引发全场深思,明确了本次跨学科研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整场会议划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协同创新”的核心方向。

张纪尧处长主持会议

孟祥萍副校长阐述会议目标与意义
成果梳理:多学科亮需求,政策与实践双轨并行
在“我们做了什么”环节,各学科代表依次发言,从政策支持与学科需求两方面,系统梳理现有基础与待解难题。首先,张蕾副院长围绕国家智能建造相关政策展开汇报,清晰解读政策导向与支持方向,为后续跨学科研究提供政策依据。随后,各学科聚焦自身领域痛点,精准陈述核心需求:土木学院宋敏院长深入剖析施工阶段技术痛点,如施工安全管控难、现场作业效率低等;管理学院邱国林院长聚焦管理流程中的效率瓶颈,强调智能技术与管理流程融合的必要性。建筑与规划学院滕佳佳副院长提出设计阶段对智能化工具的迫切需求,直指传统设计流程效率低、协同难的问题;三方需求陈述层层递进,为后续场景定义与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清晰的“问题清单”。

建筑与规划学院-张蕾副院长解读政策导向与支持方向

土木学院-宋敏院长剖析施工阶段技术痛点

管理学院-邱国林院长强调智能技术与管理流程融合的必要性

建筑与规划学院-滕佳佳副院长提出设计阶段对智能化工具的迫切需求
路径探索:场景化破局,直面融合挑战寻方案
“我们如何推进” 环节由学校特聘专家王聪荣教授主导,成为整场研讨会的核心亮点。该环节围绕“场景定义” 与 “跨学科融合” 两大关键词,提出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在场景定义与分类上,创新性地提出 “需求映射场景” 逻辑,例如将建筑、土木、管理三大学科需求整合,转化为 “智慧工地安全管控” 等可落地的具体场景;同时明确场景分类维度,可按建筑全生命周期(设计、施工、运营)、技术类型(AI、IoT、BIM)或行业痛点(成本、安全、碳排)划分,为后续研究提供清晰框架。

特聘专家王聪荣教授提出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
针对跨学科融合的核心难题,王教授直面三大挑战并引导全场探讨解决方案:一是“数据孤岛” 问题,重点讨论如何打破建筑 BIM 模型与土木传感器数据的壁垒,实现数据互通共享;二是 “标准差异” 问题,深入研究建筑设计规范与土木施工标准的协同路径,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落地障碍;三是 “管理适配性” 问题,探索智能技术如何无缝嵌入现有管理流程,避免技术与管理 “两张皮”。现场讨论热烈,各学科代表结合自身领域经验提出建议,为后续解决方案落地积累宝贵思路。
未来规划:明确分工定节点,为深化研究铺路
在“未来我们想做什么” 环节,各学科代表围绕行动计划与分工展开深入沟通,形成清晰的推进方案:一是确定后续分组机制,按场景研究方向划分专项小组,确保责任到人;二是精准分配场景研究任务,结合各学科优势,将 “智慧工地”“低碳运维”“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 等典型场景分配至对应小组;三是明确下一次研讨会的时间节点,为研究推进划定时间表,确保跨学科研究有序开展。
总结升华:凝聚协同共识,开启智能建造新征程
研讨会最后,任玉珊校长作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本次研讨会的成果,认为会议不仅明确了三大学科的核心需求与场景方向,更搭建了跨学科协同创新的沟通平台。同时,任校长强调,数字孪生驱动建筑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跨学科协同是破题的关键,希望各院系以本次研讨会为起点,持续深化合作,推动研究成果落地,为智能建造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任玉珊校长总结发言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数字孪生驱动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研究”学科集群建设正式启动。通过建筑、土木、管理三大学科的深度对话,不仅厘清了行业痛点与研究方向,更凝聚了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共识,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场景研究的不断深化与跨学科机制的完善,必将为智能建造领域带来更多突破性成果,推动建筑行业向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的方向发展。
撰稿:建筑与规划学院 编辑:曹印
